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

2、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

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

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上)

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72%,展望未来,继续提高农机化水平将面对巨大挑战。我们亟待理出新思路,开展农机化攻坚战,为农业现代化作出农机化担当。土地宜机化改造因此进入农机人视界,成为热点话题。本文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的实践,展开讨论,以推动加速土地宜机化改造进程。

一、土地宜机化改造之背景与紧迫性

我国农业在耕地面积减少的特殊情况下,仍能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机化提供的装备技术支撑。农机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而活劳动消耗则退居辅助地位,这是我国农业划时代的进步。它支撑我国转移近3亿农业劳动力进入工业化领域,占农业劳动力的75%左右。为国家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但目前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机化在平原(川)发展较好,而占我国土地面积大头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极低,仍以人畜力为主,这是我国今后农机化的重点,也是要攻克的难点,从发展的角度看,也是农机化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加速发展,土地宜机化改造是必须要解决的迫切课题。

土地宜机化改造,就是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地块不规则的地块通过整理,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的标准农田,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力。然而,丘陵山区土地细碎化、碎片化、地块极不规整,却不利于农机应用。土地宜机化改造成为新一轮农业、农机化发展的“热点”。

1、人力为主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农业难以为继

去年冬天,我回了趟老家。家处丘陵山区地带,土地资源稀缺。但令人不解的是,却有大片大片的上好农地被荒废着。原本应该栽种油菜或播种小麦的土地,收过水稻的田里,只有一堆堆稻草在寒冷的北风中呻呤,全然看不到那充满生命与希望的绿色。找到村主任打听,方知个中缘故。这荒了土地的农户,其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路子少的就进城打工。在城市平均每天能赚到150~200元收入,一个壮劳动力一年的收入3~5万元,相当于要种50~70亩土地的纯收入。而这地方高低不平,地块又小,大的地块在2亩左右,小的地块只有0.3~0.5亩(占85%以上),农机无法下地,只有靠人力。而人力算下来,夏、秋两季轮作要15工日/亩。留家不能外出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干不了重体力活,只好请短工,工钱是120元/天。人工就是1800元/亩,而两季的产值约2200元/亩,请短工种庄稼除去支付的工钱,加上化肥、农药、种子等必须的开消,精打细算的人家会收支相当,粗放经营的实际收入是负数,要倒贴。

与村主任、镇干部、县相关人士细聊,土地长年撂荒现象六七年前就有了,现在外出打工的越多,土地撂荒就越严重。二者是正相关关系,撂荒低的15%左右,高的达30%以上。因此,如果不能迅速实现机械化,要维持土地不撂荒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丘陵山区地带土地高低不平,机耕路不通,地块多在0.3~0.5亩/块,根本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可见,丘陵山区地带土地宜机化改造,是这些地方乡村振兴绕不过的坎。如果我们不能尽早谋划,农业生产将难以为继,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也不利于农业科学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土地宜机化改造经济意义重大

从地形地貌上看,我国的丘陵山区占了很大的面积。在国土面积中,山地占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全国丘陵山区面积超过60%的省(市、区)一共有18个,耕地中丘陵山地面积(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的总和)比重超过45%的有16个省(市、区)。从产业构成上看,我国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的50%以上,但GDP只占全国的30%。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作物、糖料、烟叶、蔬菜瓜果、青饲料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种植大部分集中在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总量占到全国40%,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土地宜机化改造的重点是丘陵山区。

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丘陵山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异。据有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天津达到85%以上;而南方12典型丘陵山区省份中,只有浙江、江西达到50%以上,有6个省份在40 %以下,贵州还不到20%。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平原地区、北方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在农机化发展进程中,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这也正是今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而要使巨大潜力转变为区域经济优势,土地宜机化改造势在必行。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该县从区位上属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决定,实际上是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生产区,素有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全县土地总面积422.33万亩,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全县耕地面积65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8%;旱地29.5万亩,占45.2%。可供开发利用的丘陵山地资源丰富,高达188万亩。

从地形上看,南郑区是一个山地面积比重大,山区、丘陵、平坝兼有的县。平坝占11.8%;丘陵山区占88.2%(丘陵占8.7%;低山占13.8%;中山占65.7%)。年降雨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油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其中水稻颇具优势,产量高,品质好,商品性好。从农业经济结构看,平川区产出占78%,丘陵山区仅占22%。前者生产机械化水平高达68%以上,而后者仅有15%左右,有的甚至还未破题,处在以人畜力为主的原始生产状态。

从农民人均收入看,全县平均10333元;其中经济发达的平川人均收入高达2.5万元,而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仅有6000多元,一些纯农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与生产中,劳动力短缺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发展机械化生产尤其迫切。而土地宜机化改造则是化解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牵住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3、土地宜机化改造或将成为农业投资“热土”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自然天赋差。主要表现一是交通不便,路难修,机难通,很多田块农业机械不能通达;二是地块面积小,高低弯曲变化不规则,农业机械“英雄无用武之地”。相对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靠锄挖、犁耕、手种镰收、肩挑背磨传统农耕方式,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农业整体经营效益明显低下。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也在于土地宜机化改造。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宜机化改造是撬动新一轮农业发展的支点,必将成为开发性农业的投资“热土”。

据该区在丘陵山区地带土地宜机化投资测算和试点经验数据看,宜机化改造与土地坡度、宜机化改造目标地块大小和难易程度有关。在丘陵地带,坡度不大于15°,目标地块3~5亩,其地快长×宽为50M×40M左右,宜机化改造费用在1500元/亩左右;坡度不大于20°,目标地块2~3亩,其地块长×宽为40m×30m,宜机化改造费用在2500元/亩左右。大于20°的坡地,则推荐修筑沿等高线的带状梯地,长×宽为100m×(2~3m),宜机化改造费用在2500~4500元/亩左右。

山区地带土地宜机化改造费用较高,建议只在坡度不大于20°、土层厚度20CM以上的地块进行宜机化改造。由于宜机化改造成本随坡度增加、地块增大而费用大大提高。该区域宜机化土地改造目标地块以2~5亩为宜。宜机化改造成本约为2000元~3500元/亩。所以,坡度较大的山区从投资与产出承受能力考虑,不可盲目求“大”,以免投入成倍增加打击农业生产主体土地宜机化改造极积性。实际工作中,应谨慎该区域的进行宜机化改造(可进行宜机化带状水平梯地改造,用于发展经济林、果、药、茶等对土地平整度要求较低的农业开发性项目)。

就南郑区而言,土地宜机化改造的综合成本为2000元~4500元/亩。目前宜机化改造(一期)的土地面积为57万亩,需总投资概算为11.4亿~14.25亿元。再从土地宜机化改造的农机需求来看,其所需机械为中小型挖掘机、铲运机、推土机及少量运输工具。土地宜机化改造相应机械需求为40万~60万元/万亩。全区土地宜机化改造的单项机械需求(一期)为22亿元左右。从一区而及全国,土地宜机化改造投资需求和机械化需求数万亿量级,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选项。

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

土地宜机化改造之南郑视界(下)

三、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对策与建议

1、国家政策力促土地宜机化改造

2016——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机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技撑和推动力量,再次处在聚光灯下。国发〔2018〕42号指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制度、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的制修订,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加强建设监理和验收评价。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及社会资本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2019—2022年,连续4个中央一号文件,则从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可操作性上给力。

可以预见,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依据中央文件,加大对土地宜机化改造的财政技持。地方农机化部门要抢抓发展机遇,将包括撂荒地在内的零散零碎地块宜机化改造当作中心工作,编制项目规划,上报争取专项投入,使土地宜机化改造项目尽快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会同规划等部门,统一规划,分片分阶段实施。通过村组统一流转使用权,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便于机械化耕作的高标准农田要求,抓好落实。我们应张开双臂,欢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步伐。

2、突出丘陵山区生产特色促发展

一是努力加强农地宜机化、标准化建设

强化农田改造,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整治和水利设施,不断增加宜机化、田园化面积,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住土地宜机化改造历史机遇,对丘陵山区进行山、水、田、林、路、居、电、网等,从生产现代化角度进行综合规划,分步实施。农居要从插花式星点分布,向新农村集中整区式村落发展转变,以提高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水平。山区一个村落50—100户,丘陵一个村落100—200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分户建设,国家给予补助。进行大规模土地宜机化改造整治,实现条田化。在农田整治中,要重视“小块并大块”,把利于机械化作业作为重要考量。在现有水库和灌溉设施的基础上,大力修建小型蓄水库塘,把农闲时的水蓄积起来,以备用水高峰时使用。丘陵山区,应50—150亩建库塘一座。做到路、渠、通迅等设施相配套,机耕路应四通八达,便于机械作业。

二是在机具选择上,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田地块小的特殊情况,以中小型机械为主。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中小型、轻便、先进、适用、动力大,易操作的新型机具,以适合丘陵山区农民一家一户种地的需求。同时,又要注重推广一些大中型、高效、环保的现代农机,以适合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需要,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水平。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以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机插、发展机收、普及机耕、机灌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油料生产机械化。同时,要积极发展林果、畜牧、水产、加工等机械化。积极争取更多更大的农机化项目,精心组织和实施,用项目的优惠措施激发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热情,用项目的资金拉动农民的投入,用项目的成效带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3、探索如何将政府支持投入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之间的互补与衔接,推动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和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

探索除中央财政补贴投入外,地方各级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出台相应的扶持发展措施,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和地方特色农机化发展;使“大水漫灌”式的促进向“精准滴灌”式转变,提高国家专项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速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步伐。

根据这一思路,农机化主管部门,应不失时机抡抓机遇谋发展。一是突破认识上的瓶颈。摈弃“丘陵山区地型地貌复杂,不宜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时认知,树立敢打硬仗,敢于突破,敢于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抡抓机遇谋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大局。

二是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认真落到实处。争取把加快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尽快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和健全土地宜机化改造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动真的、来硬的、抓好、抓实,不见成效不收兵。

三是要争取多方投入,为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发展提供驱动力。对丘陵山区要适当放宽机具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比例,增加补贴资金,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增长动力,增加后劲。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扶持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重点项目要建立累加补贴机制,对机械化家庭农场、专业化种粮大户要实行资金或机械奖励,以调动其参与土地宜机化改造的积极性。争取地方政府设立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宜机化改造项目的配套、工作经费的弥补,建立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

4、确定土地宜机化改造的适用对象

土地宜机化整治适用对象为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因此要大力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为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凝聚合力。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在丘陵山区大力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壮大丘陵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各丘陵山区县(市、区)农机部门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模范农机大户”等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农机示范社建设,打造农机服务品牌,推进经营理念品牌化,全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丘陵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档次,强化覆盖全程和服务全面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实用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丘陵山区农机应用和农机手驾驶操作技能。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丘陵山区农机合作社的应用,推进管理方式信息化,推动创新发展。积极采取集中轮训、网上授课、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经理人、农机手、农机维修人员等专项知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精准度,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技能,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真正懂得“地种什么、怎样种地”的农机致富“领头雁”。

三是要鼓励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探索“机农合一”新机制。鼓励发展农机租赁服务,重点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对集中使用频次不高的一些专用机具的租赁需求。鼓励丘陵山区农机合作社与农机企业开展“企社共建”,与金融机构开展“银社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5、切实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力促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提质增效

一是要健全机制。建立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融合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土地宜机化改造与农机农艺融合的决策机制、宜机化改造与农机农艺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宜机化改造与农机农艺科研机构会商机制,形成从决策到科研到管理统一协调共同探讨土地宜机化改造与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制度。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茶、药、果、桑、烟叶、蔬菜)等对农民增加收入拉动力强的生产项目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有力助推我区丘陵山区机艺融合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要搭建平台。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土地宜机化改造增加农地收入的典型样板,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主体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统筹兼顾,注重宜机化改造区域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结合种植业、设施农业生产特点,推广示范一批土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的优势作用。

标签:土地   改造   农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