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 ♂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 据农业部近日消息,预计今年全国夏粮总产创历史新高,冬小麦将实现“九连增”。夏粮缘何能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继续增产?对百姓生活和世界粮食市场意味什么?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形势,中国式粮食增产模式能否持续?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
四大因素促成夏粮增产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夏粮面积稳中有增,单产再创新高,预计亩产将提高10公斤左右,11个小麦主产区全面增产。
“今年夏粮在生产基数比较高,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得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说。
陈萌山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夏粮生产高度重视,在秋冬前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提高7到9分。中央财政首次安排16亿元用于一喷三防技术补助;科技工作者去年秋季指导农民广泛采用抗灾减灾技术;各地农业部门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效减轻灾害损失;气候不错也促进了小麦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小麦种植技术,尤其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工业化程度,保证了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在劳动力转移增加、种粮效益较低背景下,小麦机械化生产使农村留守劳动力更愿意种植小麦,为稳定面积奠定基础。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小麦机收率超过90%。全国150万农机手和大量农业机械承担了冬小麦收割的主要任务,并且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这个过程缩短15天的时间。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以后,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粮食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
近几个月来,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物价虽然有所回落,但可能引起反弹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夏粮是否丰收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依然是紧平衡,夏粮增产不仅充实了库存,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并且增强人们对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心,夯实了经济稳定增长的物质基础。”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政策研究所所长韩一军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指出,目前国际粮价尽管有所回调,但仍在高位,供给仍然偏紧,中国夏粮主要是小麦,小麦是国际第一口粮和贸易粮,夏粮增产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作出了贡献。
专家们也提醒,不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形势过于乐观。随着全球变暖,干旱等极端天气将增加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引起病虫害多发重发,影响粮食产量。
据了解,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黄淮海等区域发生。虽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行,造成重大损失,但对一部分地区造成影响。
“此外,中国仍有约半数‘望天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程国强进一步指出,种粮比较效益低,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是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中国粮食生产背后各种因素已经绷得很紧了,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现实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很高的现状,再依靠扩大面积来增产已经不可能,今后必须依靠提高单产,依靠科技和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张忠军说。
对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对发展农田水利作出明确部署;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突出位置。
“越是连年增产,越要提高警惕,防止未来粮食生产能力滑坡。”韩一军建议,要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以生物育种等科技为主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要逐步提高四补贴和最低收购价,加大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张忠军指出,稳粮价是重要的,粮价大起大落消费者不接受,政府要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保持粮价稳定上涨,让农民有利可图,提高其积极性。
程国强也建议,要更加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继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基础。
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
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作为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唯一一个农业类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该研究将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生产政策与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研究员介绍,该研究项目将历时5年,实行全国大协作,以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北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水热土资源要素时空变化的作用过程、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制度与区域布局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旱灾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等六个方面的研究。
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介绍,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净增475亿公斤,达到5725亿公斤。未来,在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的同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趋严重,而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则更将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普及主导品种 示范主推技术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今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大足县旭光村赵忠良家水稻产量却不减反增。说起今年的收成,老赵高兴地说:“多亏技术员推荐的抗旱好品种,少浇两次水还多打130公斤!”让赵忠良受益的是抗旱高产水稻新品种——优质稻渝优1号。
这只是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的一个缩影。日前,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我国水稻新品种“协优10<?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通过一系列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大力推广,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据农业部的消息,全国夏粮连续3年丰收,今年夏粮总产量达1138亿公斤,同比增长7%;夏收小麦平均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小麦优质率首次超过50%,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
良种是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1998年以来,协优9308、两优培九、国稻6号等超级稻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此外,双低油菜、杂交大豆、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等育种技术均居国际前列,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良种还需良法。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又在全国212个县实施了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在内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据统计,去年全国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77亿亩,占总播面积的5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84.6万吨,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17.4亿元。机械作业正在得到广泛普及,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户、农机户总数达3300万个,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业部已于年初启动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50亿公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亿公斤水平。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