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收得多 比谁损失少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活动掠影(看这五年,种植调整备忘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看谁收得多 比谁损失少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活动掠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看这五年,种植调整备忘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看谁收得多 比谁损失少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活动掠影 ♂
看谁收得多 比谁损失少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活动掠影夏收素有“龙口夺粮”之称,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环节。实现藏粮于技,小麦机收减损同样重要。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山西省各级农机部门始终把粮食机收减损作为农机化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省机收小麦高潮迭起之际,各地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6月14日上午,在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王学家庭农场举办的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现场,随着比赛开始的号令,10名农机手驾驶着小麦联合收割机沿指定路线完成了收获作业,工作人员在作业区域内选取两个取样区,分别收集田间掉落的小麦籽粒。经认真检测、测算后,现场公布比赛成绩,并向成绩优异的农机手颁发奖金和纪念品。获奖农机手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成为现场令人羡慕的“明星”。
6月20日,晋中市小麦机收减损现场培训及技能大比武活动在介休市宋古乡东段屯村举行。参加活动的农机手们驾驶着不同机型、不同型号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金黄色的麦粒“尽入囊中”,只留下整齐的麦茬。收割完毕后,裁判员拿着取样盆来到地里,采用“半米幅宽法”,在稳定作业区域的往返两个行程内选取两个取样区,分别收集小麦籽粒,然后计算出参赛选手的机收损失率。经过专家考核组现场监督和测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介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少卿表示:“通过全面开展机收减损比武和机收损失检测活动,机收损失率下降,能助力夏粮丰收、颗粒归仓。”
影响小麦机收损失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小麦成熟度、机械性能、行驶速度等,同样的机械,操作技能有差异,损失率也有差异。因此,开展机收减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是提升农机手作业水平的重要环节。6月16日上午,在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燕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当地经培训后选拔的10名农机手驾驶着各自的农机参加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襄汾赛区活动。农机手周绍斌以损失率0.45%的成绩获得冠军,参赛选手的平均损失率为0.58%,远远小于2%的小麦机收损失率作业标准。
6月20日,在古县南垣乡芦家岭的麦田里,戴着草帽、脸已晒成古铜色的农机手孙彦田刚为村民刘泽辉等4家机收完小麦。孙彦田擦擦满脸的汗珠,念起了他自己编写的“小麦机收减损经”:“保养机车要提早,作业速度掌控好。早晚干活慢点跑,割刀调好幅宽小。留茬不要留太高,超过脚踝刚刚好。禾轮速度高车速,一倍多点差不了……”孙彦田今年51岁,2013年联合本村5个农机手创办了古县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许多农业、农机示范推广项目。多年的实践让他学会了一套独特的本事,能把许多深奥的农技农机知识理论,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大家都为他点赞。
晋城市农机部门分区投入1200余台联合收割机,组建17支应急抢收服务队、5支农机安全检查组和18支技术维修服务队,开通24小时值班服务电话,由南向北抢收小麦。晋城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主任段君毅说:“我们成立了‘三夏’小麦机收工作专班,做好了机具准备、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全力开展小麦抢收。同时,我们根据小麦机收进度,及时科学调配机具,按照小麦成熟区由南向北,成熟一片,收获一片,确保全市小麦颗粒归仓。”农机手马宽平说:“我们在进地之前都会查看地形,收割过程中根据小麦稀稠调整车速,减少损失,安全高效收割小麦。”
为了使广大农机手熟练掌握麦收技能,山西省常态化开展大比武、大宣传、大培训活动,引导农机手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作贡献,努力减少收获环节损失,实现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省农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本源表示:“开展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收获减损的浓厚氛围,展示了我们农机部门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作贡献的风采。”
据统计,山西省各级农机部门在今年“三夏”生产期间共开展技能大比武30余场、培训及技术指导服务100多次,指导9000余人次,宣发机收减损技术相关资料近7000份,“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已深入农民和农机手心中。截至6月26日,全省已收获小麦821.23万亩,收获进度99.32%。
看这五年,种植调整备忘录 ♂
看这五年,种植调整备忘录资料图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重大方针政策和谋划部署,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在过去几年里,种粮已经不再一味强调产量,而是讲究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力争使得种植结构更合理,生产方式更绿色,种粮基础更牢固。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口粮品种结构持续调优,市场紧缺品种发展迅速,黄淮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江苏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江淮北部及黄淮大部中筋小麦优势区加快形成。
种植生产方式加快调绿。轮作休耕稳步推进,连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今年将实施玉米大豆轮作1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农业部选择了2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促进科学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推广应用;建设了600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片,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率达25.2%。
产业融合发展稳步调顺。农牧结合加快粮改饲。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扩种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促进农牧深度融合,实现就地过腹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有效供给增加,仓满库盈,品类繁多,供应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沃野千里,承载着丰收,更承载着亿万农民不竭的希望。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
图表制作::马紫函
稳产能
8亿亩
2014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农业部配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开展了高标准粮田建设。2010-2015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近500亿元,累计建设高产稳产粮田8000万亩。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中央财政从2012年起对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予补助,2010-2015年累计安排资金930亿元,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十二五”期间,各地通过土地整治累计投入资金5500多亿元,全国新增耕地2500多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亿亩。
370多万个
我国现有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852个,分布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742个县中,涵盖43个主要土壤类型。监测点兼顾了高中低不同质量水平,涉及我国主要种植制度。此外,全国长期坚持的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约3000多个,地市级监测点2000多个、县级监测点9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监测点为主导,省级监测点为基础,市、县级监测点为补充的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所有农业县(场)(2498个)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共采集土壤样品370多万个,分析化验3000多万项次,绘制各类专题图件2万余幅。
100%
各地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效能提升,集成创新了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小麦创建县推进深耕深松、精量播种、播后镇压、一喷三防“一体化”作业,率先实现100%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转方式
9000多吨
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制定行动方案,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推广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据统计,全国有1000多家农药(械)企业、近7000个专业化服务组织和11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共建各类示范区、示范基地6900多个,核心区面积5000多万亩,带动面积4亿多亩,减少农药使用9000多吨。
600个
创建600个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依托98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病虫防治服务组织,集成示范病虫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核心区面积600多万亩、带动面积4000多万亩,有效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与统防统治组织方式有机融合。
195万亩
在15个省(区、市)建立29个示范区,开展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示范面积达到195万亩,发挥“月下老人”作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99%以上
在17个省(区、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建立48个示范区,实施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面积12万亩以上,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5年
2017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果采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果菜茶的优势区、核心区选择100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力争用3—5年时间构建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服务机制和政策框架。
4亿亩次
地膜覆盖、集雨补灌、测墒节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应用面积累计(按播种面积)超过4亿亩次。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超过9000万亩。
33亿多元
2010年以来,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3亿多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1000亩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5000多个,推进“五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强化“五项管理制度”(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构建全程绿色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稳定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个百分点
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带动了北方设施蔬菜生产发展,供应状况明显改善。据调度,北方15个省(区、市)蔬菜设施面积3500多万亩,比2012年增加390万亩,增12.5%;产量达到1.86亿吨,比2012年增加3900多万吨,增26.5%。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蔬菜平均自给率达到47.6%,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调结构
45.6亿元
2017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45.6亿元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比上年增加21.24亿元。其中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补助资金25.6亿元,粮改饲试点补助资金20亿元。东北四省(区)可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中拿出10%(按资金总量445.6亿元折算,约44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种植结构调整,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00个左右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粮棉油糖和园艺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选择400个左右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各地结合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优质专用、适销对路的结构调整作物开展创建。
20个
农业部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20个种植结构调整技术意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并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项目中,率先示范结构调整技术模式。先后在黑龙江、湖南、甘肃等省组织开展8期结构调整技术培训班,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尽快掌握相应栽培技术。
27.5%
黄淮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江苏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江淮北部及黄淮大部中筋小麦优势区加快形成。2017年,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河南优质强筋麦面积增加600万亩。优质水稻、加工专用水稻面积继续扩大。
1200万亩
今年轮作休耕试点面积1200万亩,比去年增加584万亩,共涉及黑龙江、河北、湖南等9个省(区)的192个县(市)。为确保试点任务落实,农业部与9个试点省份逐一对接,压实工作责任。各试点省份将轮作休耕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市)、落实到乡(镇)、细化到农户。组织专家根据轮作和休耕种植方式的变化,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抓好落实。在关键农时季节,5次派出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工作督导和服务指导,解决轮作休耕中的困难和问题。
5000多万亩
在轮作休耕试点带动下,近两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5000多万亩,大豆增加1700多万亩。试点区域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水、肥、药使用量显著减少。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小麦休耕试点,平均每亩减少用水180立方米。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每亩节肥节药30%以上;西部易旱区推行玉米杂粮轮作,每亩节水1/3左右。
14个
以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为依托,农业部组织北京、河北等14个试点省(区、市),梯次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5年6月1日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成功上市以来,从产品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积极进展。马铃薯主食中全粉添加比例逐渐提高,由第一代产品的30%左右,提高到第二代产品的50%以上。目前,全粉配比55%的馒头、50%的面条、50%的复配米已在市场广泛销售。
6大系列
由最初的馒头、面条、米粉等大众产品,拓展到土豆饺子、土豆饼、土豆凉皮、土豆蒸包、土豆油条、土豆麻花、土豆煎饼等,目前已开发6大系列、近300种马铃薯主食产品。正逐步研究开发地域特色型、休闲消遣型、功能保健型等马铃薯主食产品,有的还作为航空食品、列车食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
超过200家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马铃薯主食开发,引导和扶持了一批马铃薯主食加工重点企业。目前,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仅内蒙古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就达到73家。以企业为主体的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发展壮大,成员数量由250家增加到330多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目前已形成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