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联合 “机”“药”联动 我国植保作业水平不断升级(“天下第一粮仓”是怎样“炼”成的)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天”“地”联合 “机”“药”联动 我国植保作业水平不断升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下第一粮仓”是怎样“炼”成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天”“地”联合 “机”“药”联动 我国植保作业水平不断升级
“天”“地”联合 “机”“药”联动 我国植保作业水平不断升级 ♂
“天”“地”联合 “机”“药”联动 我国植保作业水平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在植保装备、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针对小麦、玉米、果树等病虫害防治,多种大型喷杆喷雾机及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具陆续问世。然而一直以来,植保装备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航空植保机械缺乏作业参数智能化控制及作业效果检测等技术手段,低容量喷雾和航空植保专用药剂和助剂的缺乏,地面施药机械还无法实现精准变量施药等等。
当前哪些新技术能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植保领域又有哪些新进展?7月10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现场展示暨研讨会在河南安阳举行,集中展示了地面和航空植保装备在精准施药和智能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精准植保是王道
“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项目隶属重点专项隶属“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简称“两减”专项),是2016年度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以“研发高工效、智能化精准机具,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农药减施增效”为目标,为农药减施增效提供技术与装备的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
作为项目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一直提倡“精准农业航空”的理念和技术路线。他指出,要想实现农药减施的目标,首先应解决装备的可靠性和施药效果,其后研发施药装备和技术,实现精准施药,从而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达到减施增效目标。
记者了解到,“精准农业航空”应用于施药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遥感,采集并解析具有地理位置的农田中的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农情信息,再将农田分为作业网格,依据不同的农情制定不同的喷雾作业处方,并对网格进行精准施药,据此实现减施。兰玉彬介绍说,“项目依托RTK基站,通过智能气象站和遥感无人机实现数据采集,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平台做出决策,利用地面喷雾机与植保无人机,建立了地面与航空综合的高工效立体遥感和植保施药系统。”
在田间演示现场,项目研发的地面和航空施药装备陆续登场,展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施药的功能。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具备全自主飞行,及智能化功能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金星一号”,该机型具备精准植保航线避障功能,能够在测绘中标识出障碍物,飞行中能够自动规避,保证飞行安全。还可随时进行喷洒参数设置,高精度的差分GPS技术可以保证地块边缘全部覆盖,无需人工补喷。
“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
广阔的田野上,一驾驾无人机腾空而起,一辆辆植保机械排列整齐。此次现场展示,各家企业都使出“杀手锏”,让最先进的产品“登田亮相”。记者观察到,此次展示的机型与以往相比更加省时省力,身躯小却能量大。比如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油动单旋翼新型植保无人机,在折叠状态长度仅为2.2米,宽度为0.62米,重量仅仅为30公斤,但其最大起飞质量达到60公斤,工作有效载荷为20公斤,最大作业能力为4亩每分钟,最大日作业能力突破1000亩。深圳高科新农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M4520公斤农用无人机,体积十分小巧。折叠后尺寸小于1.2米,可一人轻松搬运。但却有20公斤的有效载荷,作业效率是10公斤级的2倍。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3WP-500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具有底盘轻量化的特点,能够解决水田下陷问题。目前整机重量已经控制在1.2吨以下,今后将争取控制在1.1吨以下。
左上:安阳全丰油动直升机避障演示
左下:极飞“一控多机”演示
右上:安阳全丰电动多旋翼撒播演示
右中:高科新农投放赤眼蜂球演示
右下:无锡汉和金星二号“一机多用”演示
更加节省人力,也是此次展示机型的一大共同特点。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派出”的P系列2019款植保无人机,是专为植保作业设计的空中喷洒系统。可装载最大16升的药箱,空中喷洒效率达每小时210亩,大幅节省人力成本。极飞农服项目部经理孟尚介绍,“这次展示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的一控多机技术,一个飞手可以同时操控多台极飞无人机,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高科新农的“飞防手”演示了M45机型投放赤眼蜂的生物防治新装置,研发总监夏雷告诉记者,“这次展示的机型安装了高亮度LED灯夜间照明,能够满足夜间作业。”“我们这款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具有断药续航的能力,同时使用自己研发的汽油发动机,功率大、续航力强,突破了国外技术对我们的制约,极大的提高了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同时降低了使用成本,实现了我国植保无人机从每日作业能力从百亩向千亩的转变突破。”安阳全丰总经理周国强说。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展示的3WPZ-1800G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则有效解决了国内目前玉米、向日葵等高秆作物生长后期施药作物装备缺乏的技术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同类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和不能完全适合国内使用需求的现状。
以产业为导向 加强协作攻关
据悉,“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与智能化装备”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安阳全丰等30多家优势单位合作承担。项目参与单位囊括了国内植保产业(装备、农药)的一些龙头企业,项目的装备、技术、药剂的研发本身就是面向产业和应用。在安阳县瓦店乡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示范作物为小麦、玉米,示范面积约2万亩,辐射瓦店乡及周边区域10万亩。
华南农业大学邓继忠教授
“整个项目在地面和航空装备研发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突出产业导向,开展项目实施进园区是一个特色和亮点。在项目试验、示范过程中,我们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聚焦产业问题,将我们的试验、示范区尽量与农业农村部门已有的园区相结合,同时配合当地农业重点工作,例如我们的植保无人机承担了安阳政府的统防统治任务,既推广了植保无人机技术、扩大了影响,也对项目参与企业改进装备、推进技术进步助力很大。”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邓继忠教授说。
科技发展中心杨雄年主任
科技发展中心杨雄年主任指出,“两减”专项3个版块的项目均已启动,专项实施从各个项目团队的阵地战转向专项大军团的攻坚战,需要各项目加强与上下游项目的交流衔接,联合攻关,形成合力。杨雄年强调,各项目人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扎实开展各项任务,全面实现专项目标任务,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天下第一粮仓”是怎样“炼”成的 ♂
“天下第一粮仓”是怎样“炼”成的?
?
?
粮食产量保持3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占全国的1/170、吉林省的1/10、长春市的1/3,商品量和商品率居全国县(市)前列,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这份完美的答卷来自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
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一代代农民辛勤耕耘,一茬茬庄稼绿了又黄,一车车粮食运往各地,让“天下第一粮仓”的招牌愈加闪亮。
是什么成就了“天下第一粮仓”?这个春天,记者走进充满生机的榆树,探寻70年来榆树农业的奋进征程,讲述发生在黑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小乡精神”在黑土地闪光
4月的田野,新绿吐露。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的农田里农机轰鸣,农民们正在播撒一年的希望。在这个小村庄里,一块写有“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牌子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锹镐、锄头……走进小乡展览馆,一件件展品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小乡屯远近闻名。小乡屯原本是由一个乡办养殖场演变成的自然屯,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穷则思变。在组长齐殿云的带领下,小乡人开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没有耕犁,就用镐刨;没有车马,就用肩挑。短短几年,小乡终于呈现出山坡有梯田、荒野成平原,稻谷飘香、硕果累累的美丽景象。
“学大寨、赶小乡,粮食亩产过长江,县县变昔阳,社社变光明,队队变小乡”成为当时唱响吉林大地的最强音,小乡的名字也从此传遍全省、全国。1969年,小乡带头人齐殿云作为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
几十年过去了,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艰苦奋斗、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小乡精神”一直在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榆树人。
“‘小乡精神’永放光芒。作为一个产粮大县,我们始终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多做贡献。”榆树市坚持农业立市战略,毫不动摇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责任。
粮食生产的两次转折
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只有10亿公斤,登上这个台阶整整用了15年的时间;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为15亿公斤;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为18.2亿公斤;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为20.6亿公斤;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为21.2亿公斤;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突破30亿公斤;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达到33亿公斤……一条上扬的曲线,描绘出榆树市粮食生产奋进的足迹。
透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关键节点:1978年和2004年。
“从榆树农业的发展变化看,转折点是从1978年开始。”榆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时全县耕地面积为29.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只有8.35亿公斤;农业总产值2.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4元;拖拉机拥有量1762台。
“1978年前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和分配。”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卓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印象深刻,“科学种田还没有普及,机械化水平低,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是弯钩犁和木把锄,仅种地就需要一个多月时间,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榆树逐步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榆树市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仅用22年时间,粮食产量相继登上15亿公斤、20亿公斤、30亿公斤三个台阶。
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榆树市农业又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9年,陈卓创办了田丰合作社。“现在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六七百垧地四五天就能种完,合作社最贵的农机上百万元,植保还用上了无人机,这在几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陈卓说,他非常有幸见证并亲历了榆树农业的巨变。
“黄金期”绽放夺目光彩
“我们第一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标兵’称号是在2004年,此后一直连续拿了14年。”榆树市农业局负责人自豪地说。从2004年开始,榆树市进入了粮食生产的“黄金期”,黑土地上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我们这代农民赶上了好时候,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惠农好政策!”陈洪良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到家乡榆树市保寿镇,于2013年注册成立了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抓住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大力整合土地资源,建起900亩高标准农田,生产的水稻远销全国各地。
如今,在榆树市,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正为现代农业发展提速。榆树市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完善的农业设施和优质的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榆树市相继实施卡岔河清淤、“引松入榆”等水利工程,提高防洪灌溉能力。积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力保护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米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实现“藏粮于地”。提高作业保障水平,每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统种分管、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激发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榆树市探索实践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榆树特色的经营模式。榆树市每年落实资金2000万元以上,重点向创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2970家。同时,加快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成立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中心,强化土地流转的指导服务,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操作、健康发展,目前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8%,走出了一条依靠流转促集中、依靠集中促发展、依靠发展促增收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路。
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榆树市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从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每年投资2000万元,对玉米螟、水稻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投资360万元,扶持成立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12家,提升重大病虫害社会化防控能力。强化农业新技术示范引领,投资1.13亿元,建设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示范基地24个、万亩高产示范片30个,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标准化育秧等技术实现全覆盖。
新时代应对新挑战
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影响,近年来玉米生产面临着成本高、价格低、效益差、增收难等新挑战。如何推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当前玉米主产区亟待破解的问题。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在420万亩以上的榆树市,通过建设玉米产业园破题。
2017年,榆树市创建了省级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五棵树镇、刘家镇、闵家镇、先锋乡、环城乡5个乡镇56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4万亩。
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为企业注入了新动能。“去年我们加工了1.2亿穗鲜食玉米,产品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产业园建设,吉林省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迅速。
目前,榆树市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作社、玉米转化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推进协调机制,科学划定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工业原料玉米的专用生产区域,指导园区玉米种植逐步实现标准化。依托五棵树经济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引导各类玉米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打造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技诸要素聚集的发展动力核心区域。鼓励引导现有各类经营主体围绕玉米产品加工拓展业务领域,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更助推了榆树市玉米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使以玉米种植及多元加工转化为内核的全产业链开发粗具规模。产业园内现已建成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4万亩,入驻玉米加工企业14家、仓储物流等关联企业16家,初步构建了以工业专用玉米、饲料专用玉米、鲜食玉米为主的三条玉米加工转化链,年加工转化玉米171.5万吨。饲料加工还带动肉牛、生猪、肉鸡等畜禽养殖,年产肉类产品25万吨、食品8万吨。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玉米多元多极协同转化的发展格局。
通过做优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做强玉米工业、饲用、鲜食三条加工转化链,做新“农文旅”新兴业态走廊……如今的“天下第一粮仓”,正在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粮食主产区玉米产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天下粮仓”喜逢秋——东北三省迎丰收一线见闻 ♂
“天下粮仓”喜逢秋——东北三省迎丰收一线见闻? 又到一年丰收季。东北大地稻谷飘香,棒穗金黄,大豆“摇铃”,一派丰收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今年以来,东北地区在遭遇一连串意外的情况下,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终于换来满意的收获。
黑土地上喜丰收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金黄色的水稻一望无际。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田里,10多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随着一声令下,农民丰收节开镰仪式正式开始。一台台收割机在田地里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身后“吐”出秸秆。
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的大豆豆荚已泛黄,再过几天将开始收割。今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大豆大王”的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说,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下,今年合作社的大豆亩产预计达300斤以上。
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经营了500公顷玉米。在村头的玉米地,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查看玉米长势。她扒开一穗玉米看了看说:“已经完全成熟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辽宁省盘锦市胡家镇的水稻种植户段彪今年种了约530亩蟹田稻,将陆续迎来大面积机械化收割。稻田里,人们正忙着抓蟹。只见他们动作娴熟,手脚麻利地抬起浸在水中的地笼,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蟹便“上岸”了。
“今年稻子的收成还不错!”段彪一边摸着稻穗,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水稻亩产预计能达1200斤以上,与常年相比差不多,算是个丰收年!
战“疫”抗旱保粮仓
瞧着地里即将收割的大豆和玉米,黑龙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镇五四村农民张树民满怀喜悦地等待着“开镰收割”,更对秋收信心满满。
张树民说,今年春播正值疫情严重时,虽一波三折,但采用大马力和先进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标准高、效率快,确保了农作物播种在丰产期。
回忆起今年开春到现在的忙碌,段彪很有感慨:“今年真是太特殊了!春耕备耕时候,需要面对疫情,夏天又发生了比较重的旱情。我们这些庄稼人咬着牙都挺过来了,把困难都克服了,能实现丰收挺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面对旱情,辽宁省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做好水库调度用水对水田补水,千方百计增加灌溉面积,为保丰收创造了条件。“地里有一阵子都干得开裂了,政府从水库调水,我们天天用水泵抽水灌溉,缓解了旱情。”段彪说。
在吉林省榆树市种粮大户李艳红的地里,高高的玉米秆上结出粗壮的玉米穗。今年吉林省多地遭遇春旱和伏旱,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时机,组织空地一体化区域联合抗旱作业,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李艳红说,尽管遭遇夏伏旱,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实施飞机增雨与地面增雨协同作业,及时缓解了旱情。今年玉米长势比去年强,估计一公顷土地能收25000斤,丰收不成问题。
遇台风减灾夺丰收
今年8月底以来,东北地区遭遇台风“三连击”,历史罕见,部分地块的农作物出现倒伏。
受台风影响,黑龙江省桦川县源顺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00多亩水稻出现内涝,这几天合作社理事长刘国勇和社员合力把水排干。“台风来临时,水稻已经成熟,部分地块有倒伏,但影响不大。今年七八月份光照、水分充足,水稻产量比去年还要好。”刘国勇说。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台风过后,黑龙江省市县乡四级农业部门成立1000多个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抗灾,最大限度减少台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种粮大户盛铁雍对今年秋粮收成仍有信心。他说,大部分土地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模式,抗旱保墒、抗倒伏的能力都比以传统模式播种的作物要强。
受台风影响,吉林省农安县柴岗镇柴岗村种粮大户姚永泽的50亩玉米出现倒伏。最近,为帮助农民做好倒伏玉米抢收,当地农机部门的专家到村里指导改装收割机。姚永泽在农机专家的指导下已将收割机改造完成,在收割机的割台上加装了螺旋绞龙叶片。姚永泽说,有了它,倒伏玉米能轻松完成收割,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行走各地记者看到,政府、专家、企业、农户正齐心协力在东北大地绘出一幅幅喜人的丰收画卷。
?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