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

2、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3、当前农机市场的"破窗理论"现象与思考

4、当前农机技术推广仍存四大问题

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

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机发展都是以更好适应农业生产为目标,进而不断淘汰更新。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慧农业大行其道,远程控制操作更是手到擒来。为促使智慧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机也需要“头脑”做武装。
  当农机“傍上”北斗
  俗话说:是人难免有出错的时候,人又不同于与机器,设定一个专属程序,就可以消除误差,所以人工进行的农机作业往往误差大,精准率低,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于是农机“盯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提升作业技能。


1.jpg

当农机拥有“头脑” 智慧农业大行其道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2012年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卫星组网完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层次不断深入,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斗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从单纯提供定位信息,发展成为将卫星导航定位与液压控制、电子控制以及传感器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农业作业的全程自动化。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斗导航系统使用在拖拉机上,农机可同时实现铺膜、播种、铺管三合一的棉田作业,且旱、水田都可正常作业,完成了人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真正实现了高效益生产。所以,有了“北斗”这棵大树,农机还真就“好乘凉”了。
  当然室外农机作业有北斗助阵,室内农业生产更是智慧不小。
  当温室大棚“牵手”互联网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沿重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迈入更高发展阶段的重要推手。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给各个领域带来不小的冲击,更是在农业领域刮起一股旋风。手机或鼠标轻轻一点,智能大棚里的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实时信息尽收眼底,这让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喜闻乐见。
  在南昌县黄马乡的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展示馆里,它是一个四季如春的智能温室大棚。虽然大棚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木果蔬,但整个大棚却只有一个管理员,而这个管理员只负责清理田间枯黄的茎叶、疏通被堵塞的滴灌管道。展示馆内的温湿度调控及施肥浇水等所有操作指令,全部可由在“千里之外”与监测探头相连的物联网终端管理员发出,完全实现了远程监控管理,让农业生产做到“一键到位”。
  互联网让温室大棚“活”了,农业生产迈入了新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领域总是惊喜不断,连机器人也开始务农了。
  未来农业新变革:机器人+ 农业
  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崛起的今天,机器人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还有什么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在农业领域,机器人与人类的“较量”也开始了。“机器人+”农业,将给农业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农业机器人主要以机器人技术为支撑,将信息技术进行综合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将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
  在美国,80%的大农场已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农场主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农业机器人,3个人可完成1万英亩的土地管理和玉米收割,效率远远超越人力。在盛产蘑菇的英国,希尔索农机研究所研制出了一款可以高速采摘蘑菇的机器人,它的采摘效率是人工采摘的两倍,每分钟可以采摘40个蘑菇。可见,有了机器人,农民只需要遥控点一点,剩下的活儿机器人全包了。
  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被开发的今天,农业生产离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越来越远了,大量的人力劳动被机器所取代,就连头脑都渐渐转化为一道道程序,一个个数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精准化的作业,当农机的“头脑”越来越清晰,农业的现代化也将迈上新台阶。
?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等不利影响,夏季粮油再夺丰收,畜牧、水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夏粮首获“六连增”,夏油再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夏粮生产呈现面积继续恢复、单产持平略增、优质率持续提高、主产区贡献突出等四个特点,夏粮面积比去年增加约836万亩,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增0.2公斤,夏收小麦优质率达67.9%,提高4.7个百分点。夏收油菜籽面积达到1.02亿亩,增加937万亩,预计总产量1290万吨,增加135万吨,增长11.7%,创历史新高。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左右;亩产比上年增加5公斤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总产量660亿斤左右,有望创近八年最高水平。截至7月26日,全国早稻已收获791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89%。此外,天然橡胶总产20.5万吨,同比增长近80%;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二是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今年以来,各地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稳生产、调结构、保安全”的方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调控生猪,振兴奶业,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增势平稳,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裕,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580万吨,同比增长6.3%。其中,生猪出栏增长7.9%,猪肉产量增长8.1%。上半年禽蛋产量1282万吨,牛奶产量1412万吨,分别1.2%和5.6%,生产总量略有下降,但市场供应充足,蛋鸡养殖效益回暖。奶业生产出现复苏迹象,5月份以来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环比双双增长。

  三是渔业生产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全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态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1—6月全国水产养殖产量1491万吨,同比增长7.4%。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6月全国海洋捕捞产量473万吨,同比减少4.6%,继续实现负增长。养殖与捕捞生产比例结构继续保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调整势头。国内水产品交易量、交易额同步上升,出口贸易降幅趋缓。据对全国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情况统计,1-6月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加4.7%和6.2%,综合平均交易价格虽同比下跌1.9%,但6月份交易价格环比涨2.1%,继续保持了小幅回升的态势。另外,今年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明显加大。按照计划,今年中央投入增殖放流资金将达2亿多元,预计带动全国投入资金总量近6亿元,放流水产种苗数量预计达260亿尾(粒),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年。

  五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跨区机收成效显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7月15日,已执行补贴资金90.4亿元,带动农户购置补贴机具超过206万台(套),受益农户逾190万户。预计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到8.5亿千瓦,同比增长8%。性能优、效率高的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谷物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四类产品使用补贴资金达56.3亿元,占已实施资金的62.3%。小麦跨区机收面积2.6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六是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垦经济平稳发展。预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9.0%;农垦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2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农业部上半年例行监测,与去年同口径相比,畜产品合格率为99.5%,上升2.2个百分点;水产品合格率为95.8%,上升2.8个百分点;蔬菜合格率为95.9%,与去年基本持平。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幅下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进一步减少。

  八是农民收入和外出务工人数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512元,增长5.5%,工资性收入954元,增长8.4%,转移性收入189元,增长31.4%,财产性收入78元,增长9.9%。据农业部对全国28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果断决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结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稳定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19.4%。继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生猪和奶牛良种、村级动物防疫员、渔用柴油等补贴补助,整合资金设立粮棉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渔民转产转业与渔业资源养护等补贴和补助。各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产品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在夏粮面积继续恢复增加的基础上,预计早稻和秋粮面积分别增加300万亩和1300万亩左右,全年粮食面积有望达到16.2亿亩,比去年增加2300万亩左右。生猪产能得到保护,奶牛养殖户非正常淘汰母牛现象减少。此外,农机具购置补贴拉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农机企业订单充足,部分骨干企业上半年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0%以上。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并发挥了扩内需、促增长作用。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陆续安排了四批扩大内需投资,其中由我部牵头落实的200.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沼气、动物防疫体系、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农产品质检体系、国有垦区危房改造、渔政渔港、西部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等农业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去年底新增的51.5亿元农业投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优粮工程标准农田430多万亩、农村沼气户用沼气池149万口,改造农产品质检体系实验室7.7万平方米,改扩建动物防疫乡镇兽医站70万平方米。另据初步统计,这51.5亿元的中央新增农业投资项目已直接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76.8亿多元,增加钢材、水泥、仪器设备制造等行业需求近120亿元,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近20亿元。目前,其他几批投资项目也都在顺利地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稳定。继续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稻谷、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在海南、云南垦区实行天然橡胶国家收储。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三级响应机制,增加猪肉储备。扩大奶粉收储规模。据农业部调查,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效果明显,7月17日,国有粮食企业白麦、红麦、混合麦收购价分别为每斤0.88元、0.85元、0.88元,周环比分别上涨0.22%、0.18%、0.24%,同比分别上涨10.48%、12.91%、15.35%。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抑制了部分品种价格下滑趋势,目前大豆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格稳定在每斤1.85元左右的水平;油菜籽价格从每斤1.7—1.8元回升到1.9元左右;生猪收储政策实施后,猪肉价格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第3周活猪价格为10.12元/公斤,从6月中旬以来已经连续6周小幅回升。玉米、水稻、天然橡胶、奶粉临时收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市作用。

  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保持农业各行业稳定发展,对于克服当前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夏季粮油丰收标志着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占全年粮食70%左右的秋粮。当前,晚稻栽插正在全面展开,秋粮面积呈增加趋势。同时,由于今年春播和夏播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质量较高,作物出苗整齐,苗情长势总体正常。因此,秋粮和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引导,狠抓双季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落实,加强畜牧、水产等各业稳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部署农业防灾抗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努力争取全年粮油生产再获好收成,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农机市场的"破窗理论"现象与思考

当前农机市场的"破窗理论"现象与思考

"破窗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詹姆斯·B·萨姆纳先生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破窗理论"上升为一种理论现象,就是"损害有益"论。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有三:

首先其前提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都谈不上"零和博弈"。

再次"以破坏来创造需求"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增量而牺牲存量的愚蠢行为。破坏创造需求这种行为,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产生"双重成本":一个是机会成本,这部分有限的资源本来可以挪作他处,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个是毁灭成本,就是对已有财富的破坏形成的巨大损失。

"破窗理论"虽然是基于一种假设,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是如影随形般存在。就如当前我们面对的农机市场,“后疫情时代”人们期盼的“报复性增长”“后农机化时代”新的增长极以及“井喷式增长”已经爽约,农机市场表现乏善可陈,人们惊愕地发现,我们似乎面对的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农机市场。说熟悉,是因为很多人关注并为之打拼了一生,自认为对其知根知底;说陌生,是因为我们把近三年农机市场之低迷归绺于疫情对需求的“压抑效应”。然而三年疫情翻篇了,而被“压抑”的需求却未有效释放。2023年时间将过半,农机市场依然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农机市场大概率不会“井喷”式增长?

细究起来,用破窗理论来看:

一是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处在低水平的饱和式平衡状态。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再创新高。小麦机械化率97.29%,水稻机械化率85.59%,玉米机械化率90.00%,大豆机械化率 87.04%,油菜机械化率61.92% ,马钤薯机械化率50.76%,花生机械化率65.65%,棉花87.25%。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产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41.64%、42.05%,较上年分别提高2.72、1.85、2.45、1.5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进一步发展潜力有限。

二是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上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服务等方面有的还跟不上。农机农艺融合尚不够全面,双季稻区水稻栽植、甘蔗收获等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农机抗灾救灾能力还有不足,机械化减损保质还有潜力等。

三是农机供给结构性不合理虽有改观,但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已成为农机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能够生产4000多种产品。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部分高端机具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机具多为中低端产品,部分领域、环节或地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十分明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园艺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都有不足,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小众机械还相对缺乏等等。

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布局不均衡,服务半径和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抢烘抢排抢灌等应急救灾能力薄弱;今年夏收连阴雨,暴露出的农机化供给与管理缺陷,农民守望的本该到手的丰收被老天收了去,麦芽青了农民的心却凉了,是天灾还是人祸。收割机下不了高速事件被曝光后“秒办”放行,说明不合时宜的“威权”可以休矣。这种“三夏威权”让人们吃到了苦头,现在该是回头望的时候了。回过头来看,举一返三,还有多少“三夏威权”在阻碍着我们的进步与发展?改革中的问题还是要用改革来化解,当是眼下需要思考的话题。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服务经纪人等人才缺乏,农机存放、维修以及机械化育秧、烘干等设施用地难、发展慢等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突出。

五是农机化发展还不全面,机器换人的空间还很大。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10亿多亩,其中有一半没有实现机械化,存在很大的弃耕撂荒风险,本可以增产增收的特色产业可能就会凋敝。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还不高,通过加工增值助力农民增收还大有文章可做。没有机械化,传统的间套作增产模式就会消失,亟待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橘园种豆模式等就难以发展起来。

六是农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实力农机企业厚积10余年研发新产品,投放市场不久,就被仿制企业的低价倾销打败;企业研发的巨大投入难以得到回报,长此以往众多企业无奈选择躺平?

对此,我们必须跳出"破窗理论"陷阱

首先要倡导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农机使用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3~10年,如果考虑技术进步对存量农机的贬值因素,则更新换代周期会更短。我国有5000万台(套)农机,按更新换代周期来计算,将有300万~400万台(套)/年的更新换代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因此,今后农机需求应该让位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智能化农机装备必将大行其道。

第二,今后农机市场将会是“两个转型”为主导。即由增量市场为主向增效市场转型,性价比高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新型农机将是市场宠儿;由大型成套机械向大、中、小、特机械转变。我国丘陵浅山区土地面积占60%多,中、小、特机械或将更适合其使用。因此,我们在瞄准大型、成套、智能农机的同时,决不能把后者丢掉。后者或将使我们的农机企业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第三,完善和加强农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的研发投入获得高回报,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根治“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怪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仿;实力农机企业可以强强联合,组建创新发展联盟;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改变目前农机企业小、散、乱现状,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第四,苦练内功,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设立危机预警系统,使企业能根据预先显现的危机信号,及时发现破窗或即将成为破窗的那块“玻璃”。日本企业的"红牌作战"通过详细的5S方法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用于解决“收割机下不了高速”问题会是有用的。社会要进步,那些貌似“好心”实则损耗发展动能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发展路上的“肠?阻“,趁早革除会有利于“把好事办得更好”;而不是让发展主体“削足适履”人们期待的,是今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第五,高度警惕,保持组织结构的简单并加强其对外界反映的灵活性。将危机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机制。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第六,出现危机后,要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其实,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错了就是错了,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会是证明你无错的理由。勿以恶小而为之,规范自我,不要让"破窗效应"一再发生。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当前农机技术推广仍存四大问题

当前农机技术推广仍存四大问题

资料图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善农机技术推广,是新时期农机工作者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落实,才能确保现代的、高效的、科技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向低耗、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在当前农机技术推广仍然存在四大问题。

第一,资金不足。农机技术推广的主战场在农村,而我国农村一直以来受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及诸多历史原因影响,导致我国的农机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的可支配资金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而农机技术推广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的资金也相当大,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瓶颈。技术研发、新机采购、示范作业等工作,受制于资金的不足,很难有效的落实,导致基本的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影响农机推广创新。

第二,思想意识滞后。农机推广的受众者是广大农民,多居住在农村,祖辈都以务农为生,由于经济欠发达,农村在交通、教育、信息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形成了独特的农村文化。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识较差,思想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对于现代高科技新技术的农机产品及新技术的推广,无疑会形成一定的阻碍。

第三,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不足。农机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农机工作人员,但受资金、工作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农机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一般市、县级农机管理体系还相对比较完善,但在基层乡村,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员短缺的情况十分普遍,人员老龄化、办公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引进人才相对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第四,宣传力度不够。在农机技术实际推广工作中存在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一些农机工作人员对农机推广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农机推广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接受,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新技术的先进性,加之宣传力度不够,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进展。

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只有进行试验和示范,才能起到直观的效果。推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农机具和技术的推广要组织技术力量先进行试验和示范,在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再进行大力推广,避免出现农机具及技术上的“水土不服”。

标签:农机   农业   发展   增长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