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田里看“节约”(麦收的变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麦收田里看“节约”(麦收的变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麦收田里看“节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麦收的变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麦收田里看“节约”

2、麦收的变迁

3、麦收跨区调研结果∶近50%机手收益减少,收一亩最低不到30元

4、麦收达高峰 进度已过半

麦收田里看“节约”

麦收田里看“节约”

  华北平原的麦田,正进入收获的时节。仔细观察今年的麦田,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

  王其彬观察到的是“有序”。

  6月上旬开始,天津农民王其彬开着自己的收割机,从河北省黄骅市北上。6月中旬的艳阳下,他出现在了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尚庄子村的麦田里。这里是天津的“南大门”,运河穿过村庄,浇灌着大片麦田。

  “活提前半个月就排好了,按照麦收的时间差从南到北一路收割。”王其彬把自己叫作“开收割机的麦客”。他的手机里,一个名为“京津冀农机联盟”的微信群聚集了100多个这样的农机手。新麦客们通过便捷的网络,可以知道哪里需要收割机,甚至能精确到某天的某个时间段。

  “小时候割麦子,就是在跟老天‘抢饭碗’,生怕雨落下来,麦还在地里。”王其彬感叹,后来虽然有了收割机,却十分紧俏,常常收割着这边,那边就等着。而如今,数台收割机齐头并进的场面已不再让人惊叹。“机器越来越多,我甚至都有点竞争压力了。”他笑着说。

  在合理的规划下,麦收的时间正大大缩短,遭灾的风险被努力地压低。“种地还是得‘看天吃饭’,只是过去夏收几乎得看一个月的天,现在只需要看四五天。少受天灾,就是节约嘛!”这是王其彬的理解。

  姚田观察到的是“干净”。

  尚庄子村的合作社,流转了村里近7成的土地,姚田管理着其中的100多亩。这天上午,气温直逼40摄氏度,姚田在地头紧盯着隆隆前行的农机。“你看,收割得多干净,‘打地上’的很少。”姚田指着合作社新购置的收割机“剃”过的半块田。

  姚田说的“打地上”,实际上是收割机收割过程中“跑粮脱粒”的情况。收割机因为操作不当或者技术问题,都可能让机收损失率变高。

  “之前,合作社的旧收割机在收割时‘跑冒滴漏’不少,一旦下雨麦子‘炸开’,收割机再一滚,不少就掉在了地上,捡都不好捡。”姚田回忆。

  这样的担忧,已经被尽力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小麦机收损失率就已经基本控制在2%以内。

  “除了设备不断更新,现在政府还对农机手进行定期培训,夏收前还会对农机进行免费检修,都对粮食减损很有效。”唐官屯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洪卫说。

  姚田帮合作社算了一笔账,“比方一亩地因旧机器少收100斤粮,损失100多块钱。如果换台新机器,这么大种植面积,几年就能省出这笔钱。而原来漏在地上的麦子,现在也能归仓”。

  姚克东观察到的是“协作”。

  合作社的大片麦田能轻松被机械收割,未被流转的小块田地怎么办?尚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克东有自己的想法。

  村上的2000多亩地中,有600多亩仍在农户自己手中。抢收抢种过程中,必须保障“散户”。“‘散户’很难自己联系机械,人工又会增加时间和成本。虽然村里有的‘散户’只有不到一亩地,但我们也免费帮助机械收割。收割机歇人不歇车,24小时作业。”姚克东说。

  除了收割的保障,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时“散户”也会被优先。“再加上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希望小块地上粮食的‘损耗’也能减少。”这是姚克东对老乡的承诺。

  这些年,更多“协作”让麦田受益。姚克东细数:前两年村里有了晾晒场,购置了粮食烘干机。捏着未收割的饱满麦穗,姚克东估计,今年的小麦产量不会低于去年。

  在“有序”“干净”“协作”中,一片麦田的“损耗”正在降低。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四级调研员杨志说,机收减损、机播提质是天津今年夏收、夏播工作的重要内容。预计“三夏”期间天津有4500余台联合收割机、8000余台拖拉机、5200余台播种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投入,跨区作业机具的衔接和调度也在不断加强。

  “粮食减损和增产同等重要。‘三夏’对于粮食稳定意义重大,也是粮食减损的关键环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说,希望粮食加工环节也能不断改变过分追求“精米白面”的观念,并进一步引导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食尚”。

麦收的变迁

麦收的变迁

早晨上班时,路两旁金色的麦浪还时时翻滚,一望无际.下午下班时,麦田里各种颜色各种型号的收割机"隆隆"作响,来回奔忙,大片大片的麦田已收割完毕,收割速度之快之净之好,无以言表,看到麦粒已经被装进编织袋子,整整齐齐的码在田间地头,有的已装车待运回家,眼前的这场景,使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把我待到了40年前的收麦。

40年前,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时,那时的收麦,在麦子快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先把自己的麦场地拾缀出来,洇场、硌场,把麦场弄得平平整整的,光滑而瓷实,目的是把运到麦场上的麦子都能颗粒归仓。有的人家的麦场拾缀不好,就容易把麦粒洇进场里而浪费掉,或者会掺进太多的土而使麦子不好拾缀干净。收拾完麦场,然后就是磨镰刀,买新扫帚、叉等,这些都是收麦前的准备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到麦子程熟了,麦收开始时,一家人手持镰刀,一把一把、一垄一垄的割麦子,不到半晌,就累的直不起腰了。到了中午的时候,毒辣辣的太阳晒着,麦芒扎着,汗水就变成了小溪一样,蜿蜒流淌过脸颊、身体,所到之处又疼又痒,一人一天不能割一亩麦子。就这样割下的小麦还要在一车车运到麦场里,上午把麦子摊开晒,中午再翻麦子,下午就开始用石磙轧麦子,有的人家用牲蓄拉滚,有的人家还用人工拉呢。碾轧出来的麦子还得在场里扬出去麦糠。就这样一场接着一场轮回进行,直到轧完自己的小麦,此时已经过去半个多月的光景,人们的劳动强度之大,之苦、之累,又有谁知,一个麦季下来,每个庄家人都得脱一层皮,又黑又受,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

这样麦收的光景一年重复着一年,直到1986年至1987年,才有了与小四轮拖拉机 配套的小麦割晒机。它割幅宽,割麦速度快,一个小时能割麦2到4亩,小麦割晒机很快就推广开来。小麦割晒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割麦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仍要将割下的小麦运输到场里,晾晒、翻晒、辗轧。这时,拖拉机收割、拖拉机运割、拖拉机轧场,虽然实现了半机械化,但人们仍没有告别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局面,仍没有走出打麦场,一个麦季下来仍需10多天。

这样麦收的光景还是一年年重复着进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有了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它能一次性完成小麦的收割、脱粒等工作。它割副更宽,收麦速度更快,一个小时能收割4~8亩小麦,人们非常欢迎。随着背负式小麦收割机的普遍使用,麦收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民们开始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彻底告别了打麦场,这时的麦收期也已缩短到一周左右。

这样麦收的光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了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它收麦的速度更快、更好。经过几年的完善发展,小麦机收率已达到100%。这时的麦收期也只有3天,人们彻底走进了机械化收麦的新时代。农民们才有了在树阴下观看,谈论收麦的场景,他们脸上乐开了花。大麦天的出现这样的场景,这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归功于改革开发的新成就,归功于农机界的精英们,研发制造出符合新时代先进使用的农业机械,当然也有基层农机工作者的新勤工作。

麦收跨区调研结果∶近50%机手收益减少,收一亩最低不到30元

麦收跨区调研结果∶近50%机手收益减少,收一亩最低不到30元

2018年6月20—27日,农业机械杂志社对“2018年跨区机手收益变化情况”展开调研,以“农业机械”官微和“农业机械”电子刊为调研入口,共收回315份调研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7份。

本文各结论基于该87份问卷,受样本容量较小,以及参与调研机手所在区域不平衡的影响,结论可能出现偏差,仅供参考。(问卷所有问题均针对跨区机手的主要机型)

调研结论分别为:

1  短期跨区为主流

2  跨区与非跨区收益差距不大

3  近五成收益下滑

4  河南机收竞争最为激烈

5  纵轴流成主要跨区机型

以下为具体分析:

1  短期跨区为主流

在跨区时间上,2018年三夏机手作业时间均为1个月左右,其中66%的机手作业时长<1个月,其余34%机手跨区时间为1~2个月。

不同作业时长占比

与此对应,作业总面积均在5000亩以下,其中<1000亩占52%,1000~3000亩占45%,3000~5000亩占3%。

不同作业面积占比

跨区区域涵盖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以及内蒙古,其中河南、河北、山东为前3位跨区省份。

跨区路线主要以单省不同市区作业以及两省跨区作业为主。其中单省占34%,2省占34%,3省占17%,4省占3%。跨区最远路线分别为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安徽—内蒙古;其他均为省内或临近省作业。

不同跨区区域占比

2  跨区与非跨区收益差距不大

跨区机手收益集中在10万元以内,并以5万元为主流,占比72%,其他机手收益为5万~10万,占比28%。

不同收益占比

从前期采访得知,河北石家庄本地机手收益也均在3万~5万,因此,跨区作业收益与非跨区收益相差并不是很大。

3  近五成收益下滑

从2018年跨区收益变化来看,48%机手收益减少,42%持平,仅有10%增加。

不同收益变化占比

与此对应,45%机手表示,作业总面积减少,38%持平,仅有17%增加。

不同作业面积变化占比

4  河南机收竞争最为激烈

从麦收作业单价看(剔除8个单价无效样本),涵盖30~80元,集中在50~60元。最高作业单价80元出现在陕西、湖北、河南以及山东,最低作业单价出现在河南。

计算每个省份最高单价及最低单价平均值,可得最高单价平均值的最低值出现在河南,为57.9元,最低单价平均值的最低值出现在安徽,为40元,河南略高于安徽。可得,河南为机收竞争最为激烈的省份。

各地区最高及最低单价均值

此外,从问卷最低及最高单价还可得,同一市区,单价并不相同,比如,南阳价格分别为80、60、55以及30元。

5  纵轴流成主要跨区机型

纵轴流机型占跨区所有机型的52%,成为主要机型,另外横轴流以34%排第2位。

按使用年限看,1年以内的新机纵轴流占56%,其余全为横轴流。2~3年机型中纵轴流占65%,而4~5年机型中纵轴流则占67%。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纵轴流在逐渐变少,而是纵轴流在使用年限上更长。

纵轴流在各机型中的占比

从使用寿命上分析,1年内新机占比31%,2~3年机型占比59%,3~4年机型占比10%,所有跨区机型均在4年以内,这说明收割机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

各使用年限机型占比

麦收达高峰 进度已过半

麦收达高峰 进度已过半   “芒种”前后,全国麦收渐入高潮。大规模的小麦跨区机收正在黄淮海平原全面展开,由南向北加速推进。6月6日,全国已完成小麦收获超过50%,其中机收面积1.31亿亩,机收水平75%;当日投入26.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抢收,日机收面积1140万亩。湖北省麦收基本结束,全省已收获99%;安徽省已收获87%;河南省麦收进入高峰,已收获70%;江苏省苏南五市麦收进入尾声,苏中三市进度70%,苏北五市达10%,全省已收获51%;陕西省已收获40%,山西省已收获30%;山东省南部小麦开始收获,已收获12%;河北南部麦收已开始,已收获2.8%。当前,十余万台联合收割机正陆续跨过黄河,进入河北、山东等麦收主战场进行作业。近期麦收有以下特点:

  一是机具足,速度加快。全国18个小麦生产省1170个县都开展了跨区机收小麦,规模比去年进一步扩大。联合收割机日投入量最高达到30.5万台;麦收进度加快,日收获进度连续5日超过1500万亩,最高达2114万亩,再创日投入机具、日机收面积两项历史新高。

  二是价格稳,供求平衡。当前小麦机收价格保持在40元/亩左右,与上年相当。各地柴油价格在5.1元~5.3元/升,供应充足。今年农机部门利用网络、电视、通讯等手段,不断做好信息服务,同时推进订单作业,合同作业,推进机具有序流动,各地机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三是服务好,秩序井然。各地政府对“三夏”跨区机收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安、交通、石油、石化等部门开展护送、绿色通道、送油等服务,农机部门加大了接待和服务力度,对来往作业队提供送水、联系作业地块、解决作业纠纷等服务。农机生产企业加强零配件供应和售后维修服务,保障农机具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在各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三夏”麦收市场秩序井然、机具转移畅通。

  四是“三夏”变“两夏”。各地注重小麦收获机械化的系统性,发挥农机各作业环节的集成优势,夏收夏种同时进行。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一条龙作业、水稻机插秧等技术,抢天夺时适时播种,抢收抢种规模扩大,为秋粮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进展顺利,但“三夏”时节的天气历来复杂多变,“龙口夺粮”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全力组织好抢收抢种工作,夏粮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各地已完成机插中稻174万亩,江苏、河南、安徽、山西、陕西等省已完成秸秆还田面积2200万亩,玉米机播面积2800万亩。

标签:麦收   收割   跨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