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

2、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3、农业并非一“网”就灵

4、农业废弃物 如何资源化利用

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

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附: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本段摘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农业类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啊?

农业类核心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麦类作物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等。



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437369月,是经中共江苏省委文化教育部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
据2018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2018年—2023年)共有顾问2人、编委52人。
二、浙江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由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组成。
三、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的麦类作物学术专刊。
据2018年12月《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麦类作物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学术顾问12人,委员57人。
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唯一的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
五、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1985年,《农业工程学报》创刊;200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2012年,改为半月刊。
据2018年4月《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农业工程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有委员120人、海外委员18人、顾问委员15人、编辑5人。

农业类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啊?

标签: 农业机械杂志

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目前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数量占到商品总量的70%左右;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个,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产区和销区全覆盖,在市场类型上实现了综合和专业互补充,在经营范围上实现了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全涵盖;启动洛川苹果、舟山水产、定西马铃薯、赣南脐橙、牡丹江木耳等批发市场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为基础,以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农业展会等产销活动蓬勃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部支持和引导主产区积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全年累计举办700多场次活动,实现贸易成交额3000多亿元。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创建了农产品“网上展厅”和“供求一站通”平台,累计发布供求信息近100万条,注册会员已超过60多万人,访问覆盖范围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推动了农产品产销的网上对接。

  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应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目前,农业部已初步形成生产者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互为补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有机一体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2012年选择33个蔬菜品种(占全国蔬菜产量的90%左右),根据生产区域布局,以代表性约300个生产大县(含县级市、区)作为调查县,建立了3000名调查员的信息采集点,形成了蔬菜生产者价格调查工作体系。2011年底成立了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12年农业部又与河南、黑龙江、吉林等8个省签订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推动部省共建分品种分析师队伍,探索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新机制,提高分析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实施,稳定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今年以来,农业部积极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信息监测和产销衔接,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有力保障了主要“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运行。

  搭建信息惠农平台,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打造“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服务“三农”的能力,近一年来,全国12316热线拨打量逾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减损100亿元以上。为探索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立项工作,选定天津、上海和安徽为首批试点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国家首批物联网示范工程农业智能项目。

农业并非一“网”就灵

农业并非一“网”就灵

“互联网+”只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更应注重“+”后面的内容,遵循农业特点和基本规律,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打开手机,就能遥控施肥、浇地;轻点鼠标,就能让农产品销往全国……“互联网+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深刻变革。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大上,你搞大数据,我上物联网,园区里互联网技术一应俱全,好像离了互联网就搞不了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果真能“一网就灵”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应用,通过“机器换人”“互联网+农业”可以取代农民。事实上,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它的自然性和生命特性决定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农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工业。从生产方式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小麦机播后要人工补苗,苹果要人工套袋,有的防疫要人工投药,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是规模经营难以做到的。再从规模化水平看,智慧农业要求集约经营,而我国人多地少,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绝大多数还要靠普通农户,不能为了“规模”把大量农户从土地挤出去。

有人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际上,“互联网+农业”要大投入,比如物联网的数据收集、监控成本高,普通农户是很难接受的;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不小,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投入的。高投入必然要求高效益,但高端市场是有限的。“这几年干智慧农业的不少,但活下来的不多。”一位现代农业园区老板坦言,他们产的有机蔬菜,靠会员销售,订一年菜要2万元,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

有人认为,“互联网+农业”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实际上,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个世界性难题,农产品电商也有局限性,对于局部地区、部分产品而言,利用互联网解决卖难是可能的,但对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其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决定了难以像工业生产那样,根据信息及时调整决策。互联网再快,也改变不了农业生产周期,无论市场信息如何及时、供求信息如何对称,让农业结构完全与市场对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位蔬菜经纪人坦言,年初南方低温天气,许多菜签好订单都生产不出来,农业就是这样,自然风险不可控,电商再火也没多少量,蔬菜销售大部分还是靠线下交易。

不可否认,现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转型升级。但“互联网+”和农业机械、农业科技一样,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和工具,它在农业领域发挥多大作用,更应该注重“+”后面的内容,如何让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如何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这才是关键。如果违背农业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只追求互联网这个概念,农业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说到底,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依靠农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农业发展的短板还不少,需要政府下力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营造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投身农业,也应该有平常心,农业不会一夜暴富,互联网也不是神药,正确认识农业特点,正确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浮躁情绪,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废弃物 如何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 如何资源化利用

  一根秸秆,能走多远?在近日举行的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可以找到答案。秸秆不仅可以做肥料、饲料、燃料,还可以做成衣服、杯子、餐具等。在阜阳馆一家企业的展台上,一盆秸秆加工成的蘑菇基料上,“钻”出一丛丛雪白的小蘑菇。?

  “今年小麦秸秆收购价200多元一吨,配合鸡粪做成蘑菇基料,能卖到500多元一吨,蘑菇采摘后基料还可以做有机肥,循环利用效益好。”参展企业多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利告诉记者,通过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形成了“林—草—鸡—菌—肥”循环产业链,让秸秆变废为宝。?

  秸秆做基料,类似的应用场景已不稀奇。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安徽省“两利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中生有”创造一个新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在遭遇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困难下,全省“两利用”产业全年产值约450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0家,安排就业人数超4.3万人。全省培育了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企业1800多家,建设了覆盖粮食主产区的标准化收储中心1300多处,建成生物质电厂50座、装机规模146万千瓦时。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收储转运、沼气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生产商品有机肥278万吨,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沼气8900万立方米,沼气发电3438万千瓦时。商品有机肥企业122家,畜禽粪污异地集中处理中心142个。?

  “近年来,我们紧扣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这个主题,全力做大做强全省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推动‘两利用’产业迈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效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杨增权表示。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4年的71%提高至2021年的91%以上,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由2016年的63%提高至2021年的81%以上,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放大展会牵引作用,招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从2017年开始,安徽省已举办6次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目前,安徽“两利用”博览会已发展成全国举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行业展会,安徽也成为全国“两利用”产业科技创新聚集地和利用效果展示区。?

  本届博览会约有600家企业参展,3000多个(项)产品、技术、模式、装备展出,覆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等重点利用领域。?

  依托博览会平台,一批资金、项目、技术落地安徽,招商引资效益显著。中国大唐集团淮北发电分公司启动建设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改造项目,全年可处理当地生物质秸秆20万吨,折标煤约8万吨,年秸秆发电量2.3亿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实现生物质资源高效低成本利用,既符合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综合能源消耗;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和生产茶梗及玉米须等草本植物的精深加工产品,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从原料精深加工到变废为宝销往全球的产业链条,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宿州灵璧县杨疃镇利用秸秆畜禽废弃物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现有4家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近5亿元,带动近5000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入选全国产业强镇示范名单。?

  2017年至2021年,5届“两利用”产业博览会共重点调度签约项目474个,开工434个,完成投资442亿元。今年博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和专业化招商,各地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151个项目在大会上集中签约,合同金额178亿元。大会期间,安徽省还对外发布推介项目100个。?

  本届博览会现场集中签约呈现3个特点:一是项目体量大。单个项目签约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有9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65个、5亿元以上的6个。二是覆盖领域广。现场签约秸秆综合利用项目100个、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51个,覆盖肥料、饲料、基料、能源、工业原料等重点利用领域,以及收储运、机械制造、产学研对接等产业化关键环节。三是沪苏浙投资势头好。此次博览会,来自沪苏浙地区的投资项目40个、投资总额52.7亿元,占总量的近三成,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推动长三角农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整合优质要素资源,打造“两利用”产业高地?

  安徽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4800万吨左右,畜禽养殖废弃物总量5600万吨左右,利用好这“捡起来的另一半农业”,发展空间巨大。?

  据悉,安徽省将继续加快“两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提升功能,把安徽“两利用”博览会品牌打得更响。通过展会放大安徽省“两利用”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强化技术引领、场景驱动,持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使“两利用”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两利用”全产业链产值发展到1000亿元,努力把安徽省打造成全国“两利用”产业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

  本届博览会期间,全省115家“两利用”企业、产业技术体系、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两利用”产业联盟。“两利用”产业联盟将集聚省内优质资源,广泛联系上中下游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做到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全省“两利用”产业迈向纵深,高质量发展。?

  “目前,安徽秸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经迈上3.0版,我们希望通过博览会,追踪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前沿成果,创新秸秆粪污科学利用的新路径,催生安徽秸秆粪污产业大发展,创造现代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资本,让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模式在安徽创造生产力,从而提升安徽省秸秆、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水平,努力将安徽打造成为全国‘两利用’产业高地。”杨增权说。?

标签:农业   学报   利用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365.html